上個星期(10 月 13 日) Apple 隨著 21.5 吋 Retina 4K iMac 的推出一起更新了三款 Mac 上用來進行操作互動的周邊,分別是鍵盤「Magic Keyboard」、滑鼠「Magic Mouse 2」以及觸控板「Magic Trackpad 2」。這三款周邊,相信多數人感興趣的應該是「Magic Trackpad 2」;但由於我個人在 MacBook Pro 上已經體驗過了 Force Touch 及 Taptic Engine 的強大威力,因此這三款周邊中我最感興趣的反而是最不 Magic 的「Magic Keyboard」。
由於急著想體驗,而台灣又卡在電磁相容測試(EMC)還沒通過,因此就請人在新加坡的推友(Twitter 上的網友)幫忙從新加坡購買。所以「Magic Keyboard」也成了我第一把沒有注音及倉頡碼印刷的全英文鍵盤。由於我平常不管中英文打字都是盲打,因此全英文鍵盤對我並不會造成什麼困擾。
「Magic Keyboard」包裝盒中除了鍵盤本體外,還有一份簡單的說明書以及用來對「Magic Keyboard」充電的 Lightning 對 USB 連接線。Apple 官方表示為「Magic Keyboard」充飽電後,可提供一個月或更長時間的電池續航力。另外如果用到一半沒電,也可以插著連接線邊用邊充:
「Magic Keyboard」頂部有電源開關,可在長時間不使用鍵盤時將鍵盤電源關閉節省電力,不過一般每天都會使用電腦的情況下是不需要特別去關閉這個開關的:
而用來對內建鋰電池充電的 Lightning 連接孔則位於「Magic Keyboard」頂部正中央:
頂部另一側則有用來讓藍牙訊號能穿透金屬機身的白色塑膠飾條:
鍵盤的底部除了刻有 Apple 的 Logo 外,還有重新設計過的止滑墊:
實際使用心得方面:
首先在鍵盤和 Mac 的配對上,除了可透過傳統的藍牙配對方式外,也能直接用 Lightning 對 USB 連接線將鍵盤和 Mac 連結完成配對,對於沒有技術背景的使用者來說後者的配對方式相當直覺完全不需學習。
Apple 強調「Magic Keyboard」改良了剪刀式結構(其實就是採用 12 吋 MacBook 的蝶式結構),能提供鍵帽更好的操作穩定性。實際使用時的確如此,打字時鍵帽的晃動程度的確少了很多,當手指沒按在鍵帽正中央時,也不會明顯感覺到鍵帽的傾斜。另外,由於「Magic Keyboard」和 MacBook 一樣都加大了鍵帽,因此對用慣舊鍵盤設計的使用者來說, 一開始時必須適應的是鍵帽的觸感;像這篇文章我就是用「Magic Keyboard」來打的,由於還沒習慣鍵帽觸感所以我一直打錯字~ 囧(這篇如果有錯字沒修正的還請勿見怪)。
打字手感方面,我個人在習慣剪刀腳式鍵盤後就很討厭使用機械鍵盤了,雖然很多人都比較喜歡機械鍵盤較長的鍵程及打字時的回饋感。在接觸了 Mac 後,一直以來我個人是非常喜歡 Apple 有線鍵盤的打字手感,而比較討厭 Apple 藍牙鍵盤那種比較偏軟的打字手感的。「Magic Keyboard」由於採用了 MacBook 的蝶式結構,所以打字手感和 MacBook 相近都是比較偏硬一些,但由於「Magic Keyboard」鍵程比 MacBook 要長一些,所以打起來比較沒有 MacBook 那種像是在敲板子的感覺,在「Magic Keyboard」上至少能感受到一點點點的回饋感。由於整體手感比較偏 MacBook,因此在「Magic Keyboard」上打字雖還不到非常難打的程度,但絕對稱不上是什麼舒適且行雲流水的體驗。
對於一般文字輸入量大的使用者,個人並不建議買「Magic Keyboard」,Apple 有線鍵盤不管是手感或是價格都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哦!對了!「Magic Keyboard」比舊款 Apple 藍牙鍵盤更小、更輕,所以有在使用藍牙鍵盤的 iPad 使用者倒是可以考慮買一把來用。不過錢在你口袋,要不要花這麼多錢換鍵盤還是得由你自己決定。
2015.10.25 補充:
單就 Apple 的三款鍵盤個人給分:
- Apple 含數字鍵有線鍵盤:100 分
- Apple 舊款藍牙鍵盤:70 分
- Apple Magic Keyboard:39 分(上、下、左、右鍵處的手感超怪的,用它上 PTT 時超想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