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家] 可能為 Apple 糞產品再添一筆的 – MacBook Pro with Touch Bar

標題寫得夠聳動,應該能騙到一些點閱率。 這台 2017 年中新款頂規 15 吋 MacBook Pro 只是去年大改款的規格升級,主要的功能特色都沒有改變。去年底 Apple 發表新款 MacBook Pro with Touch Bar 時我對這產品是完全沒有興趣的,今年突然購入這款筆電是因為家裡的 27 吋 iMac 到了該汰換年限,但回頭想想以往要同時養 Apple 筆電和桌機實在太燒錢,所以決定把原本在使用的 2015 年中款 15 吋 MacBook Pro 放在家中外接螢幕當桌機,工作就再買台新筆電,以後就是工作的筆電汰換後就放在家中當桌機。所以嚴格來講,今年我原本該敗的應該是 27 吋 iMac 而不是這東西才對。然後,我本來是要買銀色的,結果只顧著點美式鍵盤顏色卻忘了選,因此入手的是太空灰。 前言廢話這麼多,本來我這篇敗家文是想維持本站近年來的偷懶風,拍個幾張照相片交待一下就算了。但一想到花那麼多錢買這麼貴(糞)的產品不寫篇文章砲一下實在是愧對於自己的荷包,因此這篇文的長度應該會成為本站近年敗家文中的異類。 在文章開始前先說,我平常工作寫程式時都是外接螢幕闔上 MacBook Pro 上蓋在使用,只有開會、上課及偶爾在家要處理工作上的事時才會真的把 MacBook Pro 當筆電使用。僅管如此,我這篇文章還是會盡量以當筆電使用時的情況為主來說明使用的感受,僅有在部份情況我會提到外接螢幕、鍵盤使用時會遇到的問題。

[雜談] Apple 3 月 9 日 Special Event 的感想

Apple 在今天凌晨(美國時間 3 月 9 日)舉行了一場特別發表會,發表會前媒體們紛紛聚焦在 Apple Watch 的進一步詳細資訊。的確,Apple Watch 是很吸引人,但身為 Mac 使用者的我來說,12 吋 MacBook 的出現才真的令人驚豔。

[資訊] MacBook Pro GPU 維修延展方案補充說明與提醒

針對 Apple 前幾週發佈的 MacBook Pro 視訊問題維修延展方案,在這邊做一點補充及提醒。 只要你的機型在方案中,不管你的機器是否已出現維修延展方案之症狀,皆可將機器送到授權維修點進行檢測。檢測時會執行壓力測試軟體 15 分鐘看是否有相關症狀,若通過檢測則不會授理維修(維修方式據表示為更換主機板)。因此若你的機器只是偶爾發生相關症狀,建議是自己另外拍照帶去維修點佐證,以免因通過壓測而被拒絕維修。 以上。

[資訊] Apple 針對 MacBook Pro GPU 問題推出維修延展方案

MacBook Pro 及 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 的使用者注意啦!你的 MacBook Pro 是不是有時會出現視訊歪曲或有雜訊、電腦明明有開機卻沒有畫面、電腦突然重新啟動等症狀?若你的 MacBook Pro 出現了上述任一症狀的話,請注意接下來的資訊啦! 自 MacBook Pro 2011 年款推出不久後,就陸續傳出了顯示晶片(GPU)方面的災情,許多使用者都遇到了螢幕出現雜訊等等的災情,甚至有人做了專門的網頁希望 Apple 能正視這個問題,日前更有國外的使用者因此提出了集體訴訟對 Apple 提告。終於,在漫長的等待後,Apple 對這個問題有了回應,那就是針對這些受影響的機器提供了免費更換顯示晶片的維修服務。

[資訊] 新款 MacBook Pro 台灣售價公佈

於剛剛發表會上發表的新款 MacBook Pro 在台灣的售價已經公佈了,詳見上表。至此 MacBook Pro 在去年上市的 15″ 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 耕耘下,全產品線已正式進入 Retina 時代。 要買 MBPR 的人請看清楚: 13 吋使用的是 Intel Iris 顯示晶片 15 吋使用的是 Intel Iris Pro 顯示晶片(高階款另有獨顯) 這兩者的顯示效能差很多,Iris Pro 的效能接近去年 15 吋 MBPR 獨顯晶片 GT650M,而 Iris 的效能只有 Iris Pro 的一半,有玩畫面細緻的 3D 遊戲需求的人請仔細評估。

[心得] 15 吋 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 長期使用心得

手上這台「15 吋 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以下簡稱:「MBPR」)是去年父親節入手的,在經過了一年的使用後,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使用心得。雖然現役機型在規格上有一點小升級,不過由於差異不大,這篇文章還是可以提供給有意入手「MBPR」的人做為參考。